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死得其所

死得其所

所,处所。得其所,得到应有的归宿。死得是地方,即指有意义,有价值。语本北魏张普惠。张普惠,字洪赈,常山九门(今河北正定)人,专心坟典,受士人称赞。作谏议大夫时,当朝灵太后的父亲司徒胡国珍亡故后谥号“太上秦公”,普惠认为前代帝后的父亲从未加以“太上”之号,上表劝道:“《礼记》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尊无二上……’。”指出尊父为“太上”是帝王的大礼。于是太后亲到胡宅,召集王公及五品以上官员议定,并派使者召来普惠。任城王澄等参与议定的人,都因肃宗年幼灵太后当朝执政相顺从,并且与普惠辩论,然而普惠抗争不惧,应对如流,但最终群臣仍以“请依前诏”上奏。只是,太后也没降罪普惠。最初普惠被召时,使者伫立催促,他几个儿子忧惧涕泣,普惠正言劝解说:“我执掌谏议的职责,如不言人所难言,不谏人所难谏,就是唯诺小人,旷官尸禄。人皆有死,如死得其所,有什么可遗憾的!”等到他平安回家,亲朋都为他的幸运,向他表示祝贺。中山杜弼更写信赞惠道:“虽向难锋至,而应对响出……终使庶僚拱默。虽不见用于一时,固已传美于后代。”

【出典】:

魏书》卷78《张普惠传》1735页:“初,普惠被召,传诏驰骅骝马来,甚迅速,伫立催去,普惠诸子忧怖涕泣。普惠谓曰:‘我当休明之朝,掌谏议之职,若不言所难言,谏所难谏,便是唯唯,旷官尸禄。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复何恨。然朝廷有道,汝辈勿忧。’及议罢,旨劳还宅,亲故贺其幸甚。”

【例句】:

金史·忠义传一》:“国家有难,在朝者死其官,守郡邑者死城郭,治军旅者死行阵……皆其所也。故死得其所,则所欲有甚于生者焉。”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37回:“贤哉徐母……伏剑同流,断机堪伍,生得其名,死得其所。贤哉徐母,流芳千古。” 明·李贽《焚书·何心隐论》:“死得其所,公又何辞焉?”


述补 得其所,得到合适的地方。指死得有意义、有价值。语本《左传·文公二年》:“瞫曰:‘吾未获死所。’”郭沫若《革命春秋·北伐途次》:“他们的血是有代价的,他们~,是死而无憾。”△褒义。多用于形容死得有价值。↔死无葬身之地 虚生浪死


【词语死得其所】  成语:死得其所汉语词典:死得其所

猜你喜欢

  • 留侯隐

    源见“留侯慕赤松”。泛指功成身退,辞官归隐。唐许浑《贺少师相公致政》诗:“门临二室 留侯隐,掸依三川越相归。”

  • 星期

    源见“牛郎织女”。谓二星一年一相会的七夕。唐王勃《七夕赋》:“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词语星期】   汉语大词典:星期

  • 八音

    《尚书.虞书.舜典》:“三载,四海遏密八音。”旧题汉.孔安国传:“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原指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乐器,后多用以泛指乐器。唐.郑嵎《津阳门诗》:“花

  • 酆城狱

    源见“丰城龙剑”。本指丰城县狱,相传晋雷焕于此地掘得宝剑赠张华。后以比喻人才被埋没处。唐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车摧太行路,剑落酆城狱。”【词语酆城狱】   汉语大词典:酆城狱

  • 等浮云

    源见“富贵浮云”。谓淡泊名利,不以富贵为重。宋苏轼《别东武流杯》诗:“莫笑官居如传舍,故应人世等浮云。”

  • 名登雁塔

    同“名标雁塔”。金李俊民《和述怀》诗之二:“身望凤池惭不到,名登雁塔愧先题。”

  • 桃花源

    晋.陶潜《陶渊明集》卷六《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豁然开朗。土

  • 鹏程

    同“鹏程万里”。宋道潜《次韵孔天瑞秀才见寄》:“来岁如今好时节,看君高步蹑鹏程。”【词语鹏程】   汉语大词典:鹏程

  • 诲盗诲淫

    亦作“诲淫诲盗”。原为祸由自招的意思。《易.系辞上》:“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意思是收藏财物不谨慎,就会招致坏人来偷盗;打扮得妖冶,就会引诱别人来狎玩。后多用以指引诱人去干盗窃淫邪等坏事。见“诲淫诲盗

  • 持铅砺锋

    参见:磨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