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榆塞

榆塞

古代北方边塞累石为城,种植榆树。王恢(?——前133年),燕(今河北)人,初为边吏,熟悉匈奴情况,任大行(即大行人,官名,负责掌管天子和诸侯间的礼仪)。元光二年(前133年),他反对与匈奴和亲,建议派人诱致匈奴单于,伏兵出击。他说:“秦朝时蒙恬(秦朝名将,秦统一六国后,他率兵30万人击退匈奴,并修筑长城)向匈奴发动进攻,击退胡兵几千里,把黄河当作北方边境,垒石砌成城墙,种植榆树,驻兵戍守边塞,使匈奴不敢放马到黄河饮水。对匈奴只可以用威力去摄服,而不能用仁义去取悦、讨好。”后以“榆塞”为典,泛指边塞。

【出典】:

汉书》卷52《韩安国传》2398、2401页:“匈奴来请和亲,上下其议。大行王恢,燕人,数为边吏。”“恢曰:‘……及后蒙括为秦侵胡,辟(屏除,此指驱逐)数千里,以河(黄河)为竟(境),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匈奴不敢饮马于河,置烽燧(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然后敢牧马。夫匈奴独可以威服,不可以仁畜(xù旭,取悦、讨好)也。”如淳注曰:“塞上种榆也。”

【例句】:

唐·骆宾王《送郑少府入辽》:“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干。” 宋·刘克庄《沁园春·七和》:“榆塞外,恰枣红时候,想羽书忙。” 宋·刘克庄《满江红·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 清·文廷式《忆旧游·秋雁》:“怯霜飞榆塞,月冷枫江,万里凄清。”


【词语榆塞】   汉语词典:榆塞

猜你喜欢

  • 导谀

    谄谀奉承的意思。《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吴已杀子胥,导谀者众。”《三国志.魏志.明帝纪》:“导谀时君,妄建非正之号,以干正统。”【词语导谀】   汉语大词典:导谀

  • 神燕不须雷

    南朝梁.庾肩吾《岁尽》诗:“岁序已云殚,春心不自安。聊开柏叶酒,试奠五辛盘。金薄图神燕,朱泥印鬼丸。”(据《艺文类聚》卷三引)南北朝时,民间风俗于岁日在金箔上绘飞燕。又说零陵有石燕,有雷时飞舞空中。后

  • 辞小秩

    源见“不为五斗米折腰”。指辞官归隐。小秩,微薄的俸禄。唐韦应物《沣上西斋寄诸友》诗:“等陶辞小秩,效朱方负樵。”

  • 喋血

    形容血流遍地。《汉书.文帝纪》:“今已诛诸吕,新喋血京师。”颜师古注:“喋当作‘蹀’,蹀,谓履涉之耳。”意思是流血满地,因此要踏着血行走。又作“啑血”,义同。【词语喋血】   汉语大词典:喋血

  • 流血漂卤

    血流之多,可以把大盾漂浮起来。比喻战场上伤亡极重。《史记.秦始皇本纪》:“伏尸百万,流血漂卤”。卤( ㄌㄨˇ lǔ 鲁):通“橹”,大盾。连动 卤,通“橹”,大盾牌。流的血把盾牌都浮起来了。形容死

  • 薤露

    晋崔豹《古今注》卷中:“《薤露》、《蒿里》,并丧歌也。出田横门人。横自杀,门人伤之,为之悲歌,言人命如薤上之露,易晞灭也。亦谓人死,魂魄归乎蒿里……至孝武时,李延年乃分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

  • 赤龙

    源见“赤帝子”。指汉高祖刘邦。亦泛指皇帝。唐李白《朱虚侯赞》:“赤龙登天,白日升光。”王琦注:“赤龙登天,谓高祖升遐。”《邻女语》五回:“更不见谁是赤龙种,只听说风潮处处汹。”【词语赤龙】   汉语大

  • 豹留皮,人留名

    见“豹死留皮,人死留名”。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委蜕部》:“项籍之瞳,不如左丘之眇;啬夫之口,不如咎繇之喑……语曰:‘~。’此言形神之异也。”

  • 灰死韩安国

    源见“死灰复燃”。喻指遭难的失势者。唐骆宾王《帝京篇》:“灰死韩安国,罗伤翟廷尉。已矣哉!归去来。”

  • 巨骨出吴

    《国语.鲁语下》:“吴伐越,堕会稽,获骨焉,节专车。……客执骨而问曰:‘敢问骨何为大?’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於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孔子能引经据典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