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桑榆

桑榆

太平御览》卷三引《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比喻晚年,垂老之年。《文选.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李善注:“日在桑榆,以喻人之将老。”宋范成大《次韵郑校书参议留别》:“后会吾衰矣,桑榆一茧丝。”


桑榆”指桑树、榆树,二者连言形容日暮,常用以比喻晚年。

汉书·冯异传》: “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 ( mǐn) 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唐·颜师古注: “桑榆,谓晚也。”

桑榆”因形容日暮,故可喻指西边。谓在东边失去,可在西边收到。以喻这边失败了,那边却可得到胜利。

后汉书·孟尝传》: “且年岁有讫,桑榆行尽,而忠贞之节,永谢圣时。”李贤注: “谓日将夕,在桑榆间,言晚暮也。”

叶剑英元帅曾有诗云: “莫道桑榆晚,红霞正满天。”抒发了革命者 “烈士暮年,壮心未已”的豪情壮志与乐观主义的精神。“满目青山夕照明”,正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精神风貌的形象写照。

桑榆”谓 “晚”,系由形容、比喻而来。


【词语桑榆】   汉语词典:桑榆

猜你喜欢

  • 新发于硎

    《庄子.养生主》:“今臣之刀十几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谓刀刚从磨刀石上磨好。后因以“新发于硎”形容刀刃锋利。《聊斋志异.田七郎》:“此刀购诸异国,杀人未尝濡缕。迄佩三世矣。决首至千计

  • 辞之不可以已也

    辞:文辞,辞令。已:废止。 辞令是不能废弃的。 表示修饰文辞的重要。语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叔向曰:‘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产有辞,诸侯赖之。’”宋.王安石《上人书》:“而曰‘言之不文,行

  • 挂剑

    《史记.吴太伯世家》:“季扎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扎剑,口弗敢言。季扎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

  • 莫予毒也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曰:‘莫予毒也己。苏吕臣实为令尹,奉己而已,不在民矣。’”公元前六三三年,楚成王率陈、蔡等国的军队围攻宋国,宋向晋求救。第二年晋文公派兵进攻楚的盟国曹

  • 文举识

    源见“荐鹗”。孔融字文举。喻指受到识才者知遇。唐李端《酬晋侍御见寄》诗:“本求文举识,不在子真官。”

  • 甘棠爱

    同“甘棠遗爱”。清 魏熙元《新水令.许雪门观察鸳湖返棹图》套曲:“树指甘棠爱,童骑竹马骄。”

  • 镜里青鸾

    同“镜里孤鸾”。元 李爱山《集贤宾.春日伤别》套曲:“嘴古都钗头玉燕,面波罗镜里青鸾。”

  • 日下鸣鹤

    《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张令共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西晋才士荀隐字鸣鹤,逢陆云,互相以巧语对答以显示才

  • 赠人以财,不若以言

    见〔赠人以轩,不若以言〕。

  • 庄椿

    同“庄椿算”。唐罗隐《钱尚父生日》诗:“锦衣玉食将何报,更俟庄椿一举头。”元 萨都剌《溪行中秋玩月》诗:“惟期母寿庄椿逾,有子愿效返哺乌。”【词语庄椿】   汉语大词典:庄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