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望夫石

望夫石

初学记》卷五载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因以为名焉。”此事参见上海古籍出版社《世说新语》下佚文。后来关于“望夫石”的传说记载很多,参见《嘉庆一统志》“锦州府”、“平凉府”、“袁州府”、“贵阳府”,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五“望夫石。”

“望夫石”的故事是古代民间传说,流传极广,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征夫妻子的痛苦遭遇和她对丈夫的痴情眷恋所寄托的深厚同情。故常被历代文人用为怀夫望归的典故。唐.刘禹锡《望夫石》诗:“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明.凌濛初《满少卿饥附饱飏,焦文姬生仇死报》:“绿袍少年,别牵系足之绳;青鬓佳人,立化望夫之石。”


【典源】《初学记》卷五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曰:“武昌北山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 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此山,立望夫归而化为立石,因以为名焉。”《太平御览》卷八八八引《列异传》亦载。

【今译】武昌北山上有一望夫石,形状像人站立的样子。传说有一位贞节的妇女,她的丈夫从军远行,她带着儿子在这里为丈夫饯行。贞妇站在山头望夫归来,久立身竟化为石,望夫石因此得名。

【释义】后以此典表现女子对丈夫的忠贞和思念。

【典形】 化石、化顽石、妾身为石、山头化石、山头石、身化石、石立武昌、石望夫、望夫石、化石山头妇、化石心。

【示例】

〔化石〕 唐·李白 《拟古》之十二:“望夫登高山,化石竟不返。”

〔化顽石〕 元·关汉卿《窦娥冤》:“那里有浣纱时甘投大水,那里有上山来便化顽石。”

〔妾身为石〕 宋·陈造《望夫山》:“妾身为石良不惜,君心为石那可得。”

〔山头化石〕 唐·白居易《浪淘沙词》:“海底飞尘终有日,山头化石岂无时?”

〔山头石〕 明·刘绩《征妇词》:“君为塞下土,妾作山头石。”

〔身化石〕 唐·元稹《春六十韵》:“望夫身化石,为伯首如蓬。”

〔石立武昌〕 唐·崔融《嵩山启母庙碑》:“石立武昌,亭望夫而不及。”

〔石望夫〕 北周·庚信《哀江南赋》:“况复君在交河,妾在清波。石望夫而逾远,山望子而逾多。”

〔望夫石〕 唐·李绅《过荆门》:“惆怅忠贞徒自恃,谁祭山头望夫石。”


【词语望夫石】   汉语词典:望夫石

猜你喜欢

  • 文如悬河

    源见“口如悬河”。指文字流畅奔放,洋洋洒洒。唐刘肃《大唐新语.文章》:“杨盈川之文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

  • 嘲三九

    同“嘲三韭”。九,为“韭”的谐音。宋刘子翚《咏韭》诗:“肉食嘲三九,终怜气韵清。”

  • 乘秦凤

    源见“乘鸾”。喻求得佳偶。清袁于令《西楼记.病晤》:“一声一字,万种悠扬,高山流水相倾赏,欲乘秦凤共翱翔。”

  • 收桑榆

    同“收之桑榆”。宋王安石《赠张康》诗:“逝将收桑榆,邀子寂寞滨。”【词语收桑榆】   汉语大词典:收桑榆

  • 剑履

    《史记.萧相国世家》:“关内侯鄂君进曰:‘……萧何第一,曹参次之。’高祖曰:‘善。’于是乃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大臣上殿时获特许不脱履,可佩剑,是皇帝对有功之臣的特殊待遇,也是大臣的殊荣。后用为

  • 借客探丸

    源见“探丸借客”。谓帮助他人报仇而为非作歹。唐崔颢《代闺人答轻薄少年》诗:“儿家夫婿多轻薄,借客探丸重然诺。平明挟弹入新丰,日晚挥鞭出长乐。”【词语借客探丸】   汉语大词典:借客探丸

  • 王戎牙筹

    唐.房玄龄等《晋书.王戎传》:“性好兴利,广收八方园田水碓,周遍天下。积实聚钱,不知纪极,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苦不足。而又俭啬,不自奉养,天下人谓之膏肓之疾。”牙筹,古代计算钱财的象牙筹码。后因以

  • 江淹梦

    同“江淹梦笔”。唐方干《再题路支使南亭》诗:“睡时分得江淹梦,五色毫端弄逸才。”

  • 毛锥处囊

    源见“毛遂自荐”。比喻怀才尚未显露。清毛奇龄《中秋后风雨连日蒙冯老夫子赋苦雨吟见怀依韵和答》:“毛锥处囊不立见,空道南金与东箭。”

  • 李赤

    唐柳宗元《李赤传》载:江湖浪人名李赤,自夸其诗类李白。后为厕鬼所迷,以入厕为升堂,坠入厕中而死。后因以“李赤”为心性迷惑之典。宋李清照《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局天扣地,敢效谈娘之善诉;升堂入室,素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