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曲高和寡

曲高和寡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楚襄王听了别人的流言,责问宋玉行为是否有所不检点。宋玉用国中有人唱雅俗不同曲调的歌和者多寡不同作比,说明“曲高弥寡”的道理,借以表明自身行为清高,不同于流俗,故而得不到大家的赏识。后因用以比喻人品、言论或作品越高雅艰深,知音也就越少。

清.刘鹗《老残游记.续篇》第五回:“我在省城,只听人称赞靓云,从没有人说起逸云,可知道曲高和寡呢!”


主谓 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和的人就越少。比喻文艺作品或言行越高深,理解它的人就越少。语本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曲,不读作qū。和,不读作hé,意为“唱和”。△有时用来客观地赞扬作品或言行精妙绝伦,超卓不凡;有时则用来讽刺文艺创作不通俗,不大众化,或讽刺某些唱高调的人。↔一唱百和


解释意谓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比喻知音难得。后亦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

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战国时期,楚国国君楚襄王听到别人诽谤宋玉的谗言。有一次,他问宋玉:“你的所作所为大概有不妥之处吧,不然大家怎么都这么不称赞你呢?”宋玉回答说:“啊!大概有这种情况。不过希望大王先原谅我的过错,让我把话说完。”

宋玉接着说道:“有个人在楚国的都城郢城里唱歌,一开始唱的是《下里巴人》,城里接着他应和的有数千人,接着他又唱《阳陵采薇》,城里接着他应和的有数百人,随后他又唱《阳春白雪》,城里接着他应和的只有几十个人,最后,这人又唱起又高又细的商羽之调,中间还夹杂着征音的变调,这时城里能够接着应和的,仅仅只有几个人而已。因此,曲子的声调越高,能跟着应和的人就越少。因此鸟类里有凤凰而鱼类里有大鲸,凤凰能高飞至九千里,穿越层层白云,背负广袤的青天,在辽阔深远的天空自由翱翔。田间地头的小(yàn)雀,怎么能决断天地的高远呢?鲸早晨从昆仑山出发,中午在东海边的碣石晾晒鱼鳍,晚上在河南的孟诸之泽中歇息。池塘里的小鱼,又怎能丈量江海之大呢?其实,并非只是鸟里有凤凰、鱼里有大鲸,读书人中也一样。道德高尚的人有卓越的思想和不平凡的行为,超然于世却不同流合污。世俗中的浅陋之人,又哪里明白我的所作所为呢?”

近义阳春白雪

反义下里巴人

例句

曲高和寡就容易脱离群众。


【词语曲高和寡】  成语:曲高和寡汉语词典:曲高和寡

猜你喜欢

  • 一枕黄粱

    源见“黄粱梦”。一场幻梦。或喻人生的短暂,或喻人生富贵的虚幻或喻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宋李曾伯《沁园春.送乔宾王》词:“一枕黄粱,满头白发,屈指旧游能几人?”明无名氏《贫富兴衰》三折:“百年世事沤随浪,都

  • 丰年兆

    源见“丰年瑞”。又,俗谚有“瑞雪兆丰年”之语。亦有以春雨或雾凇为丰年征兆的。南唐李中《喜春雨有寄》诗:“最怜滋垄麦,不恨湿林莺。父老应相贺,丰年兆已成。”宋强至《诘朝雨寒密雪杂下辄成一篇呈诸匠者幸赐光

  • 无字碑

    明胡侍《真珠船.无字碑》:“《刘宾客嘉话录》云:“东晋 谢太傅墓碑,但树贞石,初无文字,盖重难制述之意也。此说亦通。”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没字碑》:“谢太傅墓碑无字,伟绩丰功不胜记也;秦太师墓碑

  • 金银气

    《史记.天官书》:“大水处,败军场,破国之虚,下有积钱,金宝之上,皆有气,不可不察。”《地镜图》:“凡观金玉宝剑铜铁,皆以辛之日,待雨止,明日平旦,亦黄昏夜半观之,所见光白者玉也,赤者金,黄者铜,黑者

  • 朱邑葬桐

    同“桐乡归葬”。清赵翼《忽梦镇安旧游》诗:“朱邑葬桐乘后约,欧阳思颍记前因。”

  • 三穴

    同“三窟”。《晋书.王衍传赞》:“夷甫两顾,退求三穴。”【词语三穴】   汉语大词典:三穴

  • 不乐成人之美

    见〔小人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

  • 来突

    《易.离》:“突如其来如。”后因以“来突”谓突然而来。五代王定保《唐摭言.酒失》:“及杏园开宴时,河中 蒋相以故相守兵部尚书,其年子泳及第,相国欣然来突,众皆荣之。”【词语来突】   汉语大词典:来突

  • 求艾

    《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赵岐注:“艾可以为灸人病,干久益善,故以为喻。”后以“求艾”泛指求医问药。元虞集《端午节》诗:“南村久病思求艾,北客多情问转蓬。”【词语求艾

  • 刘郎马上

    源见“马上得天下”。指征战打天下。宋辛弃疾《六幺令.用陆氏事送玉山令陆德隆》词:“长喜刘郎马上,肯听《诗》《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