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旗亭画壁

旗亭画壁

唐.薛用弱《集异记.王之涣》(卷二):“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一日天寒微雪,三诗人共诣旗亭,贳(shì赊)酒小饮。”遇伶人聚宴讴歌,“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多者,则为优矣。’俄而一伶拊节而唱,乃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三人均有诗入歌词。

后以“旗亭画壁”比喻评论诗人的高下,也用以比喻诗人聚会赛诗。

清.王士祯《三月晦日》诗:“新诗乐府谁多少,斗取旗亭画壁来。”


【典源】 唐·薛用弱 《集异记》 卷二:“开元中,诗人王昌岭、高适、王涣之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一日天寒微雪,三诗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燕。三诗人因避席隈映,拥炉火以观焉。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俄而一伶拊节而唱,乃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之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二绝句。’涣之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喟皆《巴人》、《下俚》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因欢笑而俟之。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沙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涣之即(ye)歈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

【今译】 唐代开元年间,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 (一作“涣之”) 交谊深厚,文坛齐名。一日天寒微雪,三人至酒楼小酌。当时恰逢众艺人在此聚饮演唱,于是相约,艺人演唱谁的诗作多,则谁的诗作为优。前三位艺人分别演唱了王昌龄的两首,高适的一首,王、高二人分别在墙壁上画了记号。王之涣认为自己成名已久,不服,言称前三人乃潦倒乐伎,所唱并不高雅。他指艺人中最佳者,打赌说如此人不演唱他的诗,就终身不敢与王、高二人争高下; 如演唱他的诗,则王、高二人须下拜而奉他为师。片刻,果然此人演唱了王之涣的《凉州词》。王之涣因此揶揄二人,三人一齐欢笑。

【释义】 后以此典表现文人雅集,饮宴赋诗。

【典形】 赌取黄河词、过旗亭、旗亭赌醉、旗亭画壁。

【示例】

〔赌取黄河词〕 清·王士禛《顾茂伦吴汉槎撰绝句诗》:“谁能更与尧峰叟,赌取黄河远上词。”

〔过旗亭〕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七十五:“悔杀流传遗下女,自障纨扇过旗亭。”

〔旗亭赌醉〕 清·蒋春霖《渡江云》:“春风燕市酒,旗亭赌醉,花压帽檐香。”

〔旗亭画壁〕 清·王士禛《曹正子邀同家兄子侧》:“回首旗亭画壁时,重来已是十年迟。”


猜你喜欢

  • 一手遮天

    唐曹邺《读李斯传》诗:“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后以“一手遮天”形容仗势弄权,瞒上欺下。鲁迅《集外集拾遗.启事》附录赵荫棠《谣言的魔力》:“该校长胆有多大,岂敢以一手遮天?”主谓 形容玩弄权术,瞒上

  • 白丁

    指平民、没有功名的人。出自隋乐平公主之口。乐平公主(?-609年),原名杨丽华。隋文帝之长女,北周宣帝之皇后。隋文帝杨坚篡夺北周政权后,封为乐平公主。其女娥英嫁与李敏。乐平公主曾利用一次宴会的机会为其

  • 说项

    唐.李绰《尚书故实》:“杨祭酒(杨敬之字茂孝,元和进士,累官国子祭酒,故称。国子监是封建王朝的中央教育机构,祭酒是国子监主官的官衔称呼)爱才公心,尝知江表之士项斯,赠诗曰:‘处处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

  • 采椽不斫,茅茨不翦

    见〔芳茨不翦,采椽不斫〕。见“茅茨不翦,采椽不斫”。【词语采椽不斫,茅茨不翦】  成语:采椽不斫,茅茨不翦

  • 寄书邮

    同“致书邮”。《聊斋志异.巧娘》:“问:‘郎何之?’答云:‘为人作寄书邮。’”【词语寄书邮】   汉语大词典:寄书邮

  • 巫蛊之狱

    参见:江充巫蛊

  • 伯琴

    源见“伯牙鼓琴”。泛指能奏出妙曲的琴。唐寒山《三字诗》之四:“泉声响,抚伯琴。有子期,辨此音。”【词语伯琴】   汉语大词典:伯琴

  •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天堂:某些宗教迷信人死后灵魂居住的美好地方。与“地狱”相对。苏杭:指苏州和杭州。 意谓苏州杭州风景秀丽,可与天堂相比。语出元.奥敦周卿《双调蟾宫曲》:“春暖花香,岁稔时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 百尺竿头

    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卷上:“教坊有王大娘者,善戴百尺竿,竿上施木山,状瀛洲、方丈,令小儿持绛节,出入于其间,歌舞不辍……”后因以“百尺竿头”喻空中杂技,如宋.晏殊《题咏上竿伎》:“百尺竿头褭褭身(褭

  •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里指杨朱的利已主义哲学。后亦喻不顾公益,专营私利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