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摇唇鼓舌

摇唇鼓舌

原指逞口才从事游说,后则泛指信口开河,夸夸其谈,乱发议论。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孔子知道后,企图以儒家学说说服他。于是便和颜回、子贡一起去拜见他。听说孔子到来,盗跖大怒,圆睁双目,怒发冲冠。他说,这不是鲁国那个虚伪狡猾的孔丘吗?你造谣惑众,妄称什么文武之道,穿戴华丽,胡言乱语,不种田白吃饭,不织布白穿衣,专门夸夸其谈,迷惑天下君主。使得天下士人不能返其本性,跟着你一起讲什么孝啊悌啊,以图混个一官半职。你的罪过太大了,快快走开,不然的话,我就把你的肝割下来作早餐。

【出典】:

庄子·盗跖》:“盗跖乃方休卒徒大山之阳,脍人肝而之。孔子下车而前,见谒者曰:‘鲁人孔丘,闻将军高义,敬再拜谒者。’谒者入通。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曰:‘此夫鲁国之巧伪人孔丘非邪?为我告之: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冠枝木之冠,带死牛之胁,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子之罪大极重,疾走归!不然,我将以子肝益昼铺之膳。’”

【例句】:

明·无名氏《东篱赏菊》二折:“听不上摇唇鼓舌絮叨叨,正良臣佞士难同爵。”


并列 形容卖弄口才进行游说或搬弄是非,挑起事端。语本《庄子·盗跖》:“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喻德海《樱花雨》:“勇士们在冲锋陷阵,说客们在~,她却坐在自家门前的樱花树下,手不释卷地读起书来。”△贬义。用于描写多言或卖弄口才。→掀风鼓浪 搬弄是非↔息事宁人。 也作“摇唇鼓喙”、“摇唇弄舌”、“摇吻鼓舌”、“摇嘴掉舌”。


【词语摇唇鼓舌】  成语:摇唇鼓舌汉语词典:摇唇鼓舌

猜你喜欢

  • 梦中得鹿

    同“梦中蕉鹿”。清袁枚《题万华亭持筹握算图》诗:“梦中得鹿尚可喜,何况开卷即见青蚨来。”

  • 薑桂之性,到老愈辣

    《宋史.晏敦复传》:“晏敦复字景初,丞相殊之曾孙。……时秦桧方力赞屈己之说,外议群起,……勾龙如渊说桧,宜择人为台官,使击去异论,则事遂矣。于是如渊、施廷臣、莫将皆据要地,人皆骇愕。”晏敦复同尚书张焘

  • 桃莱难悟

    源见“桃莱之利”。又《后汉书.冯衍传上》“无桃 莱之利”唐李贤注:“谢息得桃邑 莱山,故言‘无桃 莱之利’也。但为‘莱’字似‘枣’,文又连‘桃’,后学者以‘桃枣’易明,‘桃莱’难悟,不究始终,辄改‘莱

  • 元龙

    源见“元龙高卧”。泛称杰出人物。唐柳宗元《同刘二十八哭吕衡州兼寄江陵李元二侍御》诗:“遥想荆州人物论,几回中夜惜元龙。”【词语元龙】   汉语大词典:元龙

  • 刻烛赋

    同“刻烛赋诗”。唐 潘述《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诗教刻烛赋,酒任连盘酌。”

  • 生米做成熟饭

    明清时熟语。比喻事已做成,无法改变。《金瓶梅词话》二四回:“你我生米做成熟饭,你识我见的,促织不吃癞蛤蟆肉,都是一锹土上人。”《红楼梦》六四回:“就是婶子,见生米做成熟饭,也只得罢了。”《镜花缘》三五

  • 眉山翠

    同“眉山远”。宋欧阳修《踏莎行》词:“蓦然旧事上心头,无言敛皱眉山翠。”

  • 虎变

    《周易.草卦》:“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唐.孔颖达疏:“损益前王,创制立法,有文章之美,焕然可观,有似虎变,其文彪炳。”《周易》中有“大人虎变”之语,形容虎身花纹斑驳多

  • 光偷凿壁

    源见“凿壁偷光”。形容家贫而刻苦读书。清赵翼《从吴民部寓斋借观》诗:“笑余欲乞邻家火,却似光偷凿壁馀。”

  • 无何境

    源见“无何有之乡”。指仙境。元吴澄《次韵玉清避暑》:“相邀采真无何境,㗳然熟视谁长雄?”元王恽《平湖乐.乙亥三月七日宴湖上赋》曲:“春服初成靓妆莹,兴来径入无何境。”【词语无何境】   汉语大词典: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