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愚公谷

愚公谷

汉.刘向《说苑.政理》:“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谷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齐桓公时,有一隐者,不问世事,不与世争,有少年夺走他的马驹,他也不计较,时人称他为愚公,居所之处称愚公谷。后遂用为隐居处所之典。

唐.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诗:“放旷愚公谷,消散野人家。”


【典源】《水经注》 卷二十六《淄水注》引《韩非子》曰:“齐桓公入山问父老:‘此为何谷?’答曰:“臣旧畜牛生犊,以子买驹,少年谓牛不生驹,遂持而去,旁邻谓臣愚,遂名为愚公谷。”汉·刘向《说苑·政理》:“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对曰: ‘臣请陈之, 臣故畜牸(zi) 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旁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 夫何为而与之。’”

【今译】 春秋时齐桓公出郊打猎,追鹿走入山谷中,见一位老人问:“这是什么谷?“老人答:“是愚公之谷。”桓公又问:“什么意思?”老人答:“是因为我起的名。”桓公说:“看您的样子,并不是愚人啊,为什么这么称呼?”老人说:“我养了头母牛,生下小牛,卖了买匹小马驹。有个年轻人说:‘牛不能生马。’将马驹牵走了。邻居知道了,说我太愚,因此将此谷称为愚公之谷。”桓公说:“你是太愚了,为什么就这么给他?”

【释义】 后以此典指隐士栖居的山野之所。

【典形】 谷号愚、谷名愚、栖隐愚公、愚公谷、愚公野谷村、愚公住谷、愚谷。

【示例】

〔谷号愚〕 唐·温庭筠《开成五年秋以抱疾郊野》:“受业乡名郑,藏机谷号愚。”

〔谷名愚〕 唐·虞世南《门有车马客行》:“如何守直道,翻使谷名愚。”

〔栖隐愚公〕 唐·高适《封丘作》:“揣摩惭黠吏,栖隐谢愚公。”

〔愚公谷〕 唐·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放旷愚公谷,消散野人家。”〔愚公野谷村〕 唐·杜甫《赠比部萧郎中》:“中散山阳锻,愚公野谷村。”〔愚谷〕 唐·王维《愚公谷》之一:“愚谷与谁去,唯将黎子同。”


【词语愚公谷】   汉语词典:愚公谷

猜你喜欢

  • 赵壹坎?

    《后汉书.文苑传.赵壹传》:“赵壹字元叔,汉阳西县人也。体貌魁梧,身长九尺,美须豪眉,望之甚伟。而恃才倨傲,为乡党所摈,……又作《刺世疾邪赋》,以舒其怨愤。……”东汉人赵壹怀才愤世,位止于郡吏,人生道

  • 束缊乞火

    束缊(yùn运):把乱麻搓集成引火绳。乞火:向邻居借火种。汉刘邦即位时,以长子齐悼惠王刘肥为齐王,以曹参为相国。当时,蒯通在曹参手下当宾客。有人劝蒯通向曹丞相荐举历史上曾有过失但颇有才干的隐士梁石君和

  • 博闻强识

    识:记忆。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魏书.常爽传》:“笃志好学,博闻强识,明习纬候,五经百

  •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易.系辞上》:“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孔颖达疏:“若其人圣则能神而明之,若其人愚则不能神而明之。”“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本谓玄妙高深的道理只有圣智之人才能明白。后指人

  • 承露

    同“承露盘”。三国 魏曹植《赠丁仪王粲》诗:“员阙出浮云,承露概太清。”【词语承露】   汉语大词典:承露

  • 粪土之墙

    《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圬(wū),粉刷。象粪土一样的墙,是不能粉刷的。后因以“粪土之墙”比喻不堪造就的人。元.王氏〔中吕.粉蝶儿〕《寄情人》:“斗

  • 丰剑

    同“丰城宝剑”。唐杜甫《重送刘十弟判官》诗:“年事推兄忝,人才觉弟优。经过辨丰剑,意气逐吴钩。”丰,一本作“酆”。【词语丰剑】   汉语大词典:丰剑

  • 楚甸供王

    《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伐楚,管仲责楚使臣曰:“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韩非子》卷十一《外储说左上》:“仲父曰:‘必不得已,楚之菁茅不贡于天子三年矣,君不如举兵为天子伐楚。’

  • 欧冶剑

    汉 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宝剑》载:相传春秋时铸剑名工欧冶子,曾为越王铸湛卢、纯钩、胜邪、鱼肠、巨阙五剑,又为楚王铸龙渊、太阿、工布三剑,皆为旷世宝剑。后因以“欧冶剑”为咏宝剑的典故。唐章孝标《思越州山

  • 赤符

    同“赤伏符”。唐刘希夷《谒汉世祖庙》诗:“运开朱旗后,道合赤符先。”宋范仲淹《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词语赤符】   汉语大词典:赤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