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床头周易

床头周易

世说新语.赏誉》“武帝每见济(王济)辄以湛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刘孝标注引《晋纪》载:晋王湛,字处冲,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父昶亡,居墓次守丧。侄儿王济往省,见其床头有《周易》,问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暂看不?”湛笑曰:“体中佳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于是向济解读《周易》,“剖析入微,妙言奇趣,济所未闻,叹不能测”。后因以“床头周易”为称颂人精通玄学或怀才隐德的典故。唐李颀《同张员外諲酬答之作》诗:“王湛床头见《周易》,长康传里好丹青。”


【典源】《世说新语·赏誉》“王汝南既除所生服”条注引晋·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仲,太原人。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佳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妙言奇趣,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晋书·王湛传》亦载,作“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

【今译】 晋代王湛字处仲,有才而不外露,众人不知。尽管是兄弟同族也为他痴钝,只有其父看重他。王父死,王湛住在墓旁守孝,其兄之子王济去看望他,见床头放着《周易》,问王湛:“叔父用它做什么,也看看吗?”王湛笑着说:“身体好 (一作‘不好’) 时,有时也看看。今天为你讲讲吧。”于是王湛为王济讲解《周易》,分析精辟细微,言论神妙,王济闻所未闻,自己感叹不已。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怀才不露,以读书排遣; 也用以形容文士生病。

【典形】 病观周易、痴叔、床头无易、床头易在、床头周易、济叔痴、易在床头、体不佳看周易、痴人看周易、王湛看周易、病中看周易、痴叔读易、周易在床头、笑叔痴。

【示例】

〔病观周易〕 宋·陆游《遣怀》:“不道浑无排遣处,病观周易闷梳头。”

〔痴叔〕 宋·李清照《打马赋》:“或声名久昧,便同痴叔之奇。”

〔床头无易〕 清·江声《病起即事》:“洛下有书凭犬附,床头无易任鸡谈。”

〔床头易在〕 宋·陈与义《张迪功携诗见过》:“坐上客多真足乐,床头易在不须看。”

〔床头周易〕 宋·陆游《闲中偶题》:“架上汉书那复看,床头周易亦相忘。”

〔济叔痴〕宋·范成大《丙午新正书怀》之三:“年年并束床头易,一任平章济叔痴。”

〔易在床头〕 元·揭傒斯《朱贤王大学士生朝》:“方悬肘后长忧病,易在床头自洗心。”


猜你喜欢

  • 文君

    源见“琴挑文君”。借指年轻的寡妇。《聊斋志异.董生》:“妾适痴郎四五年,翁姑相继逝,又不幸为文君。”亦借指意中美女。宋沈端节《薄幸》词:“念少年孤负芳音,多时不见文君。”【词语文君】   汉语大词典:

  • 鹤怨周颙

    源见“北山移文”。讥弃隐出仕之人。唐罗隐《寄右省王谏议》诗:“鱼惭张翰辞东府,鹤怨周颙负北山。”

  • 金屋之选

    源见“金屋藏娇”。指被贵人选为妻室。《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相府请亲,老夫岂敢不从。只是小女貌丑,恐不足当金屋之选,相烦好言达上。但访问自知,并非老夫推托。”见“金屋贮娇”。《醒世恒言》卷11

  • 跋前踬后

    同“跋胡疐尾”。唐韩愈《进学解》:“跋前踬后,动辄得咎。”见“跋前疐后”。唐·韩愈《进学解》:“~,动辄得咎。”【词语跋前踬后】  成语:跋前踬后汉语大词典:跋前踬后

  • 行潦

    《诗.大雅.泂酌》:“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餴饎。”郑玄笺:“流潦,水之薄者也。远酌取之,投大器之中,又挹之,注之于此小器,而可以沃酒食之餴者。以有忠信之德、齐洁之诚以荐之故也。”后因以“行潦”指

  • 笑电

    源见“玉女投壶”。指闪电。亦谓闪电不雨。唐陆龟蒙《奉酬袭美苦雨见寄》诗:“其如玉女正投壶,笑电霏霏作天喜。”宋杨亿《无题》诗之一:“才断歌云成梦雨,陡回笑电作嗔霆。”【词语笑电】   汉语大词典:笑电

  • 角巾私第

    角巾:古时隐士常戴的一种有棱角的头巾。私第:私人的住宅。去官服而居私宅,表示功成隐退。王濬(jùn)事迹见“梦喜三刀”条。武帝司马炎咸宁年中,王濬累次进言伐吴,武帝深以为然,咸宁五年(公元279年),

  • 大失所望

    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即非常失望。出自五代时人李守贞之事迹。李守贞(?-949年),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原为石敬瑭手下典客。石敬瑭建后晋,迁任客省使,又历任宣徽使、滑州节度使兼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都

  • 钓国

    源见“渭滨垂钓”。比喻求用于君主。唐骆宾王《钓矶应诘文》:“形坐磻溪之石,兆应滋水之璜。夫如是者,将以钓川耶?将以钓国耶?”亦谓网罗贤士以辅弼治国。唐独孤绶《燕昭王筑黄金台赋》:“屈于一人以钓士,则开

  • 椎布

    《后汉书.梁鸿传》载:梁鸿择孟光而聘,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孟光讯因,知梁 鸿有志遁隐,不喜孟光傅粉墨。孟光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