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小时了了

小时了了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文举至门,……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了了:聪敏伶俐,明白事理。后因以“小时了了”指人在少年聪明伶俐之典故。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五卷:“小时了了大时佳,五岁孩童已足夸,计缚剧盗如反掌,直教天子送还家。”


主谓 了了,聪明。指幼年聪慧。《世说新语·言语》:“孔文举(融)年十岁,随父到洛……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褒义。常用于讲人小时聪明而不能断定长大后必有成就。


【典源】 《世说新语·言语》:“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诣门者皆㑺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弈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cuji)。”《后汉书·孔融列传》亦载,末作“太中大夫陈炜后至,坐中以告炜。炜曰:‘夫人小而聪了,大未必奇。’融应声曰:‘观君所言,将不早惠乎?’膺大笑曰:‘高明必为伟器。’”

【今译】 后汉孔融 (字文举) 年十岁时,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膺 (字元礼) 有盛名,任司隶校尉,拜访的人都是有才华名声的文士及中表亲戚。孔融至门,对门吏说:“我是李府君亲戚。”见面后,李膺问:“您与我有什么亲呀?”孔融回答:“以前先君仲尼 (即孔子) 与您先人伯阳 (即老子),是师生的关系,所以我与您是世家通好啊。”李膺及宾客们没有不惊讶称赞的。这时太中大夫陈韪 (一作“炜”) 也来到,别人将孔融的话告诉他,陈说:“小时聪明,大了不一定就行。”孔融马上答话:“想来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了。”弄得陈韪很尴尬。李膺大笑说:“你将来一定是了不起的人才。”

【释义】 后以此典称誉年轻人、儿童才华出众,聪敏喜人; 或以“通家孔李”等指两家是世好、亲戚。

【典形】 大不必佳、孔李通家、夸了了、通家孔李、小时聪了、元礼叹高明、长大未必奇、嗤了了、了了自小时、人中奇。

【示例】

〔大不必佳〕 唐·王维《裴仆射济州遗爱碑》:“童子何知兮,公近成人; 大不必佳兮,公德日新。”

〔孔李通家〕 元·揭傒斯《蔡七祖真人得朱文公所书》:“今人题遍古人书,孔李通家意未疏。”

〔夸了了〕 宋·范成大《信笔》:“童子昔曾夸了了,主翁今但诺醒醒。”

〔通家孔李〕 清·钱谦益《赠张绥子》:“莫讶心期托年少,通家孔李更谁亲。”

〔小时聪了〕 清·唐孙华《英孙》:“小时聪了大不然,乃知此语非欺谩。”

〔元礼叹高明〕 清·唐孙华《忆颐儿时就婚外家》:“元礼叹高明,仲宣疏座

友。”

〔长大未必奇〕 宋·陆游《开孙满月》:“就令长大未必奇,亦作人间孔文举。”


【词语小时了了】  成语:小时了了汉语词典:小时了了

猜你喜欢

  • 亡戟得矛

    《吕氏春秋.离俗》:“齐晋相与战,平阿(战国齐邑)之余子(周代兵役制度规定每户以一人为正卒,余者为羡卒,即余子),亡戟得矛,却而去,不自快,谓路之人曰:‘亡戟得矛,可以归乎?’路之人曰:‘戟亦兵(兵器

  • 无萱

    源见“萱草忘忧”。谓不能忘忧。南朝 宋谢惠连《西陵遇风献康乐》诗:“积愤成疢痗,无萱将如何?”【词语无萱】   汉语大词典:无萱

  • 羊裘翁

    源见“羊裘钓”。指汉严光。亦借指隐者。清冯勖《十二辰诗.赠昆山支逸人》:“马鞍山前钓秋水,无人知是羊裘翁。”

  • 终军志

    源见“终军弃?”。指建功立业的大志。唐李咸用《边城听角》诗:“未遂终军志,何劳思故乡?”

  • 邓林弃杖

    源见“夸父逐日”。指夸父追日弃杖化邓林。清赵翼《放歌》:“回思邓林弃杖逐日时,枉费奔忙喝不止。”

  • 劝尔一杯

    同“杯酒劝长星”。宋方岳《哨遍.问月》:“月亦老乎,劝尔一杯,听说平生事。”

  • 一蹴而得

    同“一蹴而就”。茅盾《路》十二:“现在,他们认为胜利不能一蹴而得,必须用持久战。”见“一蹴而就”。茅盾《路》:“现在,他们认为胜利不能~,必须用持久战。”【词语一蹴而得】  成语:一蹴而得汉语大词典:

  • 郭履

    同“东郭履”。清唐孙华《和友人郊字雪诗三十韵》:“敝剩苏裘在,穿从郭履嘲。”【词语郭履】   汉语大词典:郭履

  • 老龟烹不烂,移祸于枯桑

    这是古代熟谚,表示移祸他人的意思。故事出自《水经渐江水注》引刘敬叔《异苑》:“孙权时,永康县有人入山,遇一大龟,即束之以归。龟便言曰:‘游不量时,为君所得。’担者怪之,载出欲上吴王。夜宿越里,缆船于大

  • 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见〔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词语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成语:语言无味,面目可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