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宠辱不惊

宠辱不惊

对得宠或受辱都不动心。比喻把得失置之度外。亦作“宠辱无惊”。出自唐卢承庆事迹。卢承庆,字子余,幽州涿(今河北涿州)人。贞观年间历任秦州参军、考功员外郎、户部尚书、兵部侍郎等。高宗永徽时,曾坐事贬简州司马。一年后改任洪州长史,又拜汝州刺史。显庆四年(659年)任宰相。他曾负责百官政绩的考核。有一人因漕船沉没,被承庆判以“失所载,考中下”,其人丝毫没有愠色。于是承庆又改为“非力所及,考中中”,其人也没有表现得特别高兴。承庆为此十分欣赏此人,便定其判为“宠辱不惊,考中上”。

【出典】:

新唐书》卷106《卢承庆传》4048页:“初,承庆典选,校百官考,有坐漕舟溺者,承庆以‘失所载,考中下’。以示其人,无愠也。更曰‘非力所及,考中中’。亦不喜。承庆嘉之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

【例句】:

明·佚名《杨家府演义》48回:“吾辈持戟负戈,吃惊受恐,有甚好处。倒不如此辈,宠辱不惊,理乱不闻。”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1:“子期宠辱无惊,伯牙愈加爱重。”


主谓 受宠受辱都无所谓。将得失置于度外。朱苏进、胡建新《康熙帝国》:“知道了这点,咱就该知足,就该心如止水,~。”△用于态度方面。→置之度外不求闻达 ↔患得患失 宠辱叵隙。也作“宠辱无惊”。


【词语宠辱不惊】  成语:宠辱不惊汉语词典:宠辱不惊

原作宠辱若惊,意指人患得患失,故无论受宠受辱,都不免惊恐。后人反其意用为宠辱不惊。意谓置个人得失于度外,受宠受辱皆无动于衷。老子说,世人爱虚荣已达到惊恐的程度,把虚荣象生命一样看重。什么叫作爱虚荣以至于惊恐;虚荣本来就卑下,可是人们得到它,为之惊喜;失掉它,为之惊惧,这就叫爱虚荣以至于惊恐。

【出典】:

《老子》13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例句】: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卢承庆传》:“承庆嘉之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


【词语宠辱不惊】  成语:宠辱不惊汉语词典:宠辱不惊

猜你喜欢

  • 无二诺

    源见“一诺千金”。称誉信守诺言。唐魏徵《述怀》诗:“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词语无二诺】   汉语大词典:无二诺

  • 洗心革意

    同“洗心革志”。《周书.苏绰传》:“凡诸牧守令长,宜洗心革意,上承朝旨,下宣教化矣。”见“洗心革志”。《周书·苏绰传》:“凡诸牧守令长,宜~,上承朝旨,下宣教化矣。”【词语洗心革意】  成语:洗心革意

  • 啮毡雪窖

    同“啮雪吞毡”。宋汪元量《浮丘道人招魂歌》之一:“啮毡雪窖身不容,寸心耿耿摩苍空。”

  • 陆詟水慄

    詟:即慑,惧怕。慄:恐惧。意指声威远播,四方无论是陆地还是水上莫不畏惧而归服。汉代班固《东都赋》:“殊方别区,界绝而不邻。自孝武之所不征,孝宣之所未以,莫不陆詟水慄,奔走而来宾。”孝武:汉武帝刘彻。孝

  • 曹王拂局

    源见“巾角弹棋”。指精于游艺技巧。唐王维《魏郡太守上党苗公德政碑》:“朱亥袖椎,豪雄扼腕;曹王拂局,轻薄为心。”

  • 旰食宵衣

    参见:旰食见“昃食宵衣”。唐·陈鸿《长恨歌传》:“玄宗在位岁久,倦于~,政无大小,始委于右丞相。”※旰,不读作gān。【词语旰食宵衣】  成语:旰食宵衣汉语大词典:旰食宵衣

  • 九仪

    《诗.豳风.东山》:“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毛传:“九十其仪,言多仪也。”后因以“九仪”指聘嫁的仪节。北周庾信《周冠军公夫人乌石兰氏墓志铭》:“百两言归,九仪从聘。”【词语九仪】   汉语大词典:九仪

  • 十日一雨

    见〔五日一风,十曰一雨〕。

  • 瞎马深池

    同“临池瞎马”。朱联沅《病起示文农》诗:“瞎马深池情更怯,浮云苍狗幻弥新。”【词语瞎马深池】   汉语大词典:瞎马深池

  • 七情六欲

    旧指人的各种感情和欲望。七情:《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佛教以喜、怒、忧、惧、爱、憎、欲为七情,见《净住子.净行法门.涤除三业门》。六欲:《吕氏春秋.贵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