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安土重迁

安土重迁

旧时指一般人安于故乡,不轻易迁居到别地。《汉书.元帝纪》:“诏曰:‘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诏:皇帝的命令。


并列 安居于故土,不愿轻易迁移。语出《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三国志·魏书·袁张涼国田王邴管传》:“夫民~,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勤,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重,不读chóng。 △描写安于故土。 →安土重居 ↔四海为家。也作“安故重迁”、“安土恋本”、“怀土重迁”。


解释安土:安于故土。重:以……为重,舍不得。留恋故乡,不愿轻易迁居异地。

出处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东汉元帝时代,土地兼并日趋加剧,农民纷纷破产,有的投入田庄,沦为佃客和奴隶,有的成为国家佃农,有的成为流民。这样一来,这些人原来所承担的租税赋役,都转嫁到了自耕农身上。同时,由于政治腐败,官吏贪残,天灾频繁,各地不断暴发反抗统治者的斗争。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汉元帝以德教治国,以期缓和社会矛盾。

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九月,汉元帝下令撤销了一些墓园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十月,又下令撤销了各郡国祖庙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当元帝自己在渭城县的陵墓修建开始后,又下诏说:“留恋故乡,不愿轻易迁居异地是百姓的本性,这如同骨与肉相互依附一样。最近官府用大臣侍奉君主、儿子侍奉父亲的道理,报请从各郡国迁移部分居民来侍奉这个陵园,这样做会使得百姓们远远地抛弃了祖先的坟墓,破产失业,亲戚别离,人人怀上思慕故土之心,家家产生不安的气氛。如果这样,东部地区就会遭受人为的损耗,关中地区又会增添无以聊生的百姓,这不是长治久安的方法。”接着,汉元帝又下令撤销了为父母陵园设置的护墓及祭祀人员。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反义志在四方

例句

唐淑贞毕竟算是跑过滩的,见识比她安土重迁的母亲强多了。


【词语安土重迁】  成语:安土重迁汉语词典:安土重迁

猜你喜欢

  • 公旦驾回

    参见:零雨回公旦

  •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伊人:那个人。伊,指示代词。一方:犹言一边。方,旁。 我所思念的那个人,就在河的那一边。 形容对所怀念的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之情。语出《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颊上三毛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后遂用作典故,以“颊上三毛”比喻文章或图

  • 白首同归

    《晋书.潘岳传》:“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西晋时潘岳和石崇被诬谄处刑,在刑场上潘对石说:“这回我俩是白首同所归了。后以喻友谊坚贞,至白首而不渝的典故。唐.白居易《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诗:“

  • 卓女当垆

    源见“文君沽酒”。美称酒肆。明陈子龙《春游》诗之四:“已移卓女当垆后,便逐张郎走马归。”

  • 怨声载路

    见 “怨声载道”。《旧唐书·张廷珪传》:“州县征输,星火逼迫,或谋计靡所,或鬻卖以充,~,私气未洽。”【词语怨声载路】  成语:怨声载路汉语大词典:怨声载路

  • 大刀头

    《汉书.李陵传》:“昭帝立,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素与陵善,遣陵故人陇西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奴招陵。立政等至,单于置酒赐汉使者,李陵、卫律皆侍坐。立政等见陵,未得私语,即目视陵,而数数自循(颜师

  • 狼籍

    形容非常零乱。唐柳宗元《田家 》诗之二: “公门少推怨,鞭朴恣狼籍。” ○杯盘狼籍。【词语狼籍】   汉语大词典:狼籍

  • 长命富贵

    《旧唐书.姚崇传》:“经(佛经)云:‘求长命得长命,求富贵得富贵。’”后以“长命富贵”作为祝颂之辞,谓既长寿而又富裕显贵。元无名氏《争报恩》一折:“恰才姐姐救了我的性命……则愿得姐姐长命富贵。”并列

  • 子贱琴

    源见“鸣琴化治”。称颂地方官善于治理政事。唐杜甫《夏日杨长宁宅送崔侍御》诗:“醉酒扬雄宅,升堂子贱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