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大礼议

大礼议

明世宗朱厚熜(年号嘉靖,1522-1566年在位)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后,统治阶级内部在皇统问题上的政治论争。论争的焦点是如何确定世宗生父朱祐杭(yuán元)的尊号。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明武宗朱厚照(年号正德,1506-1521年在位)病死。厚照无子,依兄终弟及之祖训,其从弟、兴献王朱祐杭之子厚熜(cōng匆)承袭皇位,即世宗。世宗即位后第6天,便下令礼官集议其父兴献王的封号。以首辅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为首的朝臣为维持大宗不绝,认为厚熜应过继给武宗之父、孝宗朱祐樘(年号弘治,1488-1505年在位),称皇考,而以生父祐杭为皇叔父。世宗对此表示不满,要求另议。七月,观政进士张璁(后赐名孚敬)上《正典礼疏》,反驳杨廷和之说,主张继统不继嗣,厚熜应尊崇所生,为兴献王立庙京师。世宗得到奏疏,即召见廷和等,下令尊己父为兴献皇帝,母为兴献皇后,但被廷和等拒绝。由此开始了以首辅杨廷和等为一方,以皇帝和张璁、桂萼等为另一方的“大礼之议”。经过多次在朝堂上向皇帝谏诤和双方的辩论,并以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十五日的左顺门事件(吏部左侍郎何孟春与廷和之子、翰林杨慎集合朝中官员共200余人,自辰至午,跪于左顺门前,吁请世宗收回成命。世宗大怒,命逮134人下狱,余者待罪。次日,180余人受廷杖,编修王相等18人被杖死)为转折,世宗于该年九月颁布诏书,定称其父尊号为“皇考恭穆献皇帝”,称孝宗为“皇伯考”。五年(1526年),为朱祐杬建世庙于太庙之右。七年(1528年)六月,颁布《明伦大典》,备述议礼诸臣建议始末,以垂戒后人。杨廷和革职为民,其他论罪不等。十五年,改世庙之名为“献皇帝庙”。十七年九月,又尊祐杬为睿(ruì瑞)宗,袝(fù付)于太庙,并改其陵墓之名为显陵。这一事件从嘉靖即位之初的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开始,至嘉靖十七年(1538年)以世宗一方胜利结束,在嘉靖年间的政治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出典】:

明史》卷17《世宗本纪一》216页:“秋七月壬子,进士张璁言,继统不继嗣,请尊崇所生,立兴献王庙于京师。初,礼臣议考孝宗,改称兴献王皇叔父,援宋程颐议濮王礼以进,不允。至是,下璁奏,命廷臣集议。杨廷和等抗疏力争,皆不听。”《明史·蒋冕传》5044页:“‘大礼’议起,冕固执为人后之说,与廷和等力争之。” 《朱希周传》5064页:“时方议‘大礼’,数偕其长争执。” 《丰熙传》5071页:“世宗即位,进翰林学士。兴献王‘大礼’议起,熙携礼官数力争。”


猜你喜欢

  • 青竹一龙骑

    源见“杖化龙”。借指还乡。唐 綦毋诚《同韦夏卿送顾况归茅山》诗:“白银双阙恋,青竹一龙骑。”

  • 魏颗结草

    源见“结草以报”。谓受恩深重,竭力报效。唐李瀚《蒙求》:“灵辙扶轮,魏颗结草。”主谓 表示受恩深重,竭力报效之意。五代·李瀚《蒙求》诗:“灵辄扶轮,~。”△褒义。描写感恩图报。→恩同再造 感恩戴德 &

  • 倾泪移盘

    源见“金铜仙人”。感叹古今兴亡,盛衰变化。清 邵瑞彭《木兰花慢.邺城怀古》词:“问倾泪移盘,沉沙折戟,谁记恩仇?”

  • 子敬人琴

    同“子敬琴亡”。清蒲松龄《征挽毕载绩先生诗序启》:“子敬人琴,瘗北邙之青土;雍门狐鬼,依东郭之白杨。”

  • 马毛猬磔

    南朝 宋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后因以“马毛猬磔”形容狂风大作,气候恶劣。清杨思圣《飘风行》:“惊沙扑面利如刀,马毛猬磔雁声苦。”【词语马毛猬磔】

  • 贯狱

    同“贯索”。明 庄元臣《叔苴子内篇》卷一:“王子晋弃万乘而仙举缑山之上,以不生为生者也;累囚服桎梏而偷延贯狱之中,以死为不死者也。”【词语贯狱】   汉语大词典:贯狱

  • 冒刃卫姑

    《新唐书.列女传.郑义宗妻卢》:“郑义宗妻卢者,范阳士族也。涉书史,事舅姑恭顺。夜有盗持兵劫其家,人皆匿窜,惟姑不能去,卢冒刃立姑侧,为贼捽捶几死。贼去,人问何为不惧,答曰:‘人所以异鸟兽者,以其有仁

  • 黄卷中

    《晋书.褚陶传》:“褚陶字季雅,吴郡钱塘人也。弱不好弄,少而聪慧,清淡闲默,以坟典自娱。尝谓所亲曰:‘圣贤备在黄卷中,舍此何求!’”《唐书.狄仁杰传》:“狄仁杰曰:‘黄卷中方与圣贤相对。’”黄卷,古时

  •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鸣:鸟叫。 不鸣便罢,一鸣就使人惊动。 后用以比喻平时没有什么突出表现,一下子能作出惊人的事情。语出《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清.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 孟子好辩

    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下》:“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我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詖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认为当时“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