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同生共死

同生共死

一起生,一起死。形容情谊深厚。亦作“同生同死”。是隋文帝杨坚回顾他与郑译的友谊时所说。杨坚(541-604年),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其女为北周宣帝皇后。宣帝死后,杨坚遂以后父身份入宫辅政,总揽军政大权,封隋王。大定元年(581年)代周自立,国号隋,改元开皇。开皇九年(589年)灭陈,统一中国。在位期间曾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对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同时,他还勤于政务,生活俭朴。在他统治的后期,隋朝已成为富足强盛的王朝。郑译(504-591年),字正义。荥阳开封(今河南开封)人。早年就与杨坚有同学之谊。杨坚篡夺北周政权时又有辅佐之功。为此,杨坚曾表示可以恕他十死。其后他曾因厌蛊(gǔ鼓)左道之罪被除名,复又授予隆州刺史,因请求治病回到长安。杨坚召见时,忆起两人昔日友情,便对侍臣讲:“郑译曾与我同生共死,历尽危难,这是我终生难忘的。”郑译通晓音律,曾为隋文帝修正雅乐。

【出典】:

隋书》卷38《郑译传》1137页:“上顾谓侍臣曰:‘郑译与朕同生共死,间关危难,兴言念此,何日忘之!’”

【例句】:

明·冯梦龙《喻世名言》卷40:“沈小霞道:‘你若有力量支持他,我去也放胆。不然与你同生同死,也是天命当然,死而无怨’”。


并列 一起活,一起死。比喻利害相关,也比喻情谊深厚。语出《隋书·郑译传》:“郑译与朕同生共死。”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在~的战场上,有哪位弹药手愿意出臭弹啊!”△多用于激烈的斗争中。 →患难相死 ↔不共戴天


【词语同生共死】  成语:同生共死汉语词典:同生共死

猜你喜欢

  • 蓝桥再渡

    源见“蓝桥”。喻指男女情爱。宋 陈睦《清平乐.鬓云斜坠》词:“好是蓝桥再渡,玉篦还胜金钿。”

  • 长弓射

    《宋书.王景文传》:“上稍为身后之计……而景文外戚贵盛,张永累经军旅,又疑其将来难信,乃自为谣言曰:‘一士不可亲,弓长射杀人。’一士,王字;弓长,张字也。”南朝.宋.明帝刘彧因为不信任王景文和张永,曾

  • 华阳处士

    源见“山中宰相”。谓处士议政。明陈子龙《自慨》诗之四:“难谐紫府仙人梦,近好华阳处士风。”

  • 飞筒

    源见“诗筒”。指传递诗作的竹筒。清宋琬《秋夜有怀胡苍恒宪副作长歌寄之》诗:“去秋八月蒹葭时,飞筒寄我仇池诗。”

  • 倒屣相迎

    亦作“倒屣而迎”,“倒屣迎宾”。匆忙迎接客人,以致鞋子都穿倒了。原意为对才学之士的尊敬;后则泛指对客人的尊重。王粲(177-217年),字仲宜,山阴高平(今山东邹县)人。汉魏之际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

  • 齿马之嫌

    《礼记.曲礼上》:“齿路马,有诛。”孔颖达疏:“若论量君马岁数,亦为不敬,亦被责罚。”后用“齿马之嫌”指议论宫廷内部事务的嫌疑。明 沈榜《宛署杂记.奶口》:“执事者以事关内庭,不敢犯齿马之嫌,而所费无

  • 书空咄咄

    源见“殷浩书空”。表示不甘失败而愤懑、叹息。金元好问《镇平县斋感怀》诗:“书空咄咄知谁解,击缶呜呜却自惊。”清 珠泉居士《续板桥杂记.丽品》:“公子疑信参半,书空咄咄,侦骑四出,踪绪杳然,悲愤填膺,一

  • 樗丑

    同“樗朽”。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五三:“半生中外小回翔,樗丑翻成恋太阳。挥手唐朝八司马,头衔老署退锋郎。”【词语樗丑】   汉语大词典:樗丑

  • 哭人琴

    源见“人琴俱亡”。恸悼亡故的亲友。清张问陶《挽光禄卿范摄生师》诗之三:“友爱情深老更深,预防老泪哭人琴。”

  • 刘向传经

    刘向(约前77-前6年),原名更生,字子政,江苏沛县人,是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宣帝时为谏大夫,曾与王褒、张子侨等被宣帝召见,献上赋颂等文章几十篇。宣帝曾征召刘向传授《谷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