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口血未干

口血未干

口血,古代双方结盟或订立条约时,双方要喝加有牲禽类血液的酒,以示信守,称为口血。口血未干,形容结盟时喝的口血染红了嘴巴还未干,就背弃了原来的盟约诺言。公元前565年,郑国刚因晋师来伐而乞和成盟。楚国又出师伐郑。郑国不得已背晋向楚,复求与楚国订立盟约。这时,郑国的两个大臣子孔、子蟜说:“我们刚与晋国订立盟约,现在口血未干,就背弃盟约,这样做行吗?”另外两个大臣子驷、子展说:“我们小国同大国结盟,只能唯强是从。现在楚师来攻,晋国不来援救,我们就得投靠楚国。即使订立了盟约,将来也可向晋国解释,这是在强国的威逼下订的,这样的盟约是可以背叛的。”

【出典】:

左传·襄公九年》:“楚子伐郑。子驷将及楚平。子孔、子蟜曰:‘与大国盟,口血未干而背之,可乎?’子驷、子展曰:‘吾盟固云唯强是从,今楚师至,晋不我救,则楚强矣。盟誓之言,岂敢背之?且要盟无质,神弗临也。’……乃及楚平。”

【例句】:

左丘明《国语·越语》:“以盟为益乎?前盟口血未干,足以结信矣。” 元·脱脱《宋史·辛次膺传》:“次膺言:‘宣和海上之约,靖康城下之盟,口血未干,兵随其后。”


主谓 古人订立盟约时要在嘴上涂抹牲畜的血。此指订立盟约不久就毁约。今多指说出的话没多久就反悔。《东周列国志》11回:“~,宋人背盟,寡人伐之。”△贬义。多用于表现人际交往中不讲诚信方面。→背信弃义 墨迹未干 ↔守信不渝


【词语口血未干】  成语:口血未干汉语词典:口血未干

猜你喜欢

  • 烹鹤

    同“烧琴煮鹤”。宋苏轼《乔将行烹鹅鹿出刀剑以饮客以诗戏之》:“明朝只恐兼烹鹤,此去还须却佩牛。”【词语烹鹤】   汉语大词典:烹鹤

  • 九年耕,有三年之食

    经过九年的耕种,可以准备三年的余粮。 表示古代农业生产的水平不高。语出《礼记.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宋.刘敞《公是集.患盗论》:“凡人有九年耕,然后有三年之食,有三

  • 水满金山

    同“水漫金山”。鲁迅《坟.论雷峰塔的倒掉》:“〔法海〕便把他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白蛇娘娘来寻夫,于是就水满金山。”见“水漫金山”。鲁迅《坟·论雷峰塔的倒掉》“(法海禅师)便将他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白蛇

  • 让国

    《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史记.吴太伯世家》:“吴王寿梦有四子,第四子“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

  • 斩成安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信所出骑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帜,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

  • 怜野鹜

    源见“家鸡野雉”。喻贱近贵远,喜爱他人的书法技艺。宋陈师道《送孝忠》诗之一:“未须怜野鹜,家法付宣城。”

  • 脐噬

    源见“噬脐莫及”。喻后悔难追。明李东阳《时用得诗见和似怪予破戒者用韵奉答》:“多言只害道,为仁竟由己。绅书亦徒然,脐噬嗟晚矣。”《醒世姻缘传》七回:“此系膈言,毋徒脐噬。”【词语脐噬】   汉语大词典

  • 防墓

    《礼记.檀弓上》:“孔子既得(将父母)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之墓也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防墓,本指孔子父葬于防地之墓。亦泛指父母坟墓。唐刘禹锡《送僧元暠南

  • 柯下梦

    源见“南柯梦”。虚幻之梦。喻虚幻无常之富贵荣华。宋刘辰翁《满江红.寿某翁》词:“依枕不寻柯下梦,举头自爱橘中名。”

  • 死马之骨

    源见“千金市骨”。买死马之骨,形容诚心求贤。唐白居易《为人上宰相书》:“不弃死马之骨者,然后良骥可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