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取而代之

取而代之

指项羽看见秦始皇巡游时之排场很大,威风凛凛。便说:那个皇帝可以由我来取代替。后以此典表示夺取别人的权力、地位,取而代之;今泛指以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巡游会稽(guì jī桂基,治吴县,今江苏苏州),渡过钱塘江,叔父项梁与项羽一道前去观看。项羽说:“那个皇帝是可以由我夺取过来而代替他的。”项梁急忙伸手捂住项羽的口,告诫说:“不要胡说,这是要灭杀全族的大事!”但内心里却器重项羽是有大志的奇才。

【出典】:

史记》卷7《项羽本纪》296页:“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例句】: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杂传·高行周传》:“兵过武州,招行珪曰:‘守光可取而代也。当从我行,不然,且杀公子。” 元·俞德邻《佩韦斋辑闻》卷1:“始皇南巡会稽,高帝时年二十有七,项籍才十二、三耳,已有取而代之之意。”


连动 夺取他的位置,然后代替他。泛指用这个代替那个。语本《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项梁)与籍(项羽)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陈若曦《燃烧的夜》:“她温柔如水的脾气不见了,~的是沉默寡言,冷若冰霜。”△描写顶替方面。


【词语取而代之】  成语:取而代之汉语词典:取而代之

猜你喜欢

  • 解发佯狂

    《韩诗外传》卷六:“比干谏而死。箕子曰:‘知不用而言,愚也;杀身以彰君子恶,不忠也。二者不可然且为之,不祥莫大焉!’遂解发佯狂而去。”解:把束缚的东西打开。佯:假装。相传箕子为商纣王时人,因纣王暴虐娇

  • 邓通钱

    源见“邓家铜山”。指多钱,豪富。明高濂《玉簪记.占儿》:“能知《周易》理,能撰邓通钱。”【词语邓通钱】   汉语大词典:邓通钱

  • 共尽兮何言

    共尽:谓人生同归于尽。 表示有生必有死,这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语出南朝.宋.鲍照《芜城赋》:“千龄兮万代,共尽兮何言?”宋.徐铉《唐故左谏议大夫翰林学士江君墓志铭》:“高才兮直道,共尽兮何言?”

  • 沟瘠

    同“沟中瘠”。明李东阳《习隐》诗之九:“边兵于沟瘠,焉能免寒饥?”清傅鼎铨《忆谢叠山》诗:“一朝绝粒甘沟瘠,名在千秋第一班。”【词语沟瘠】   汉语大词典:沟瘠

  • 是贫非病

    源见“原宪贫”。谓安贫乐道。唐王维《送郑五赴任新都序》:“牵衣肘见,步雪履穿,获戾由忠,是贫非病。”

  • 相依为命

    互相依靠,谁也离不开淮。晋代李密《陈情表》:“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偏正 互相依靠着过日子,有如生命谁也离不开谁。语本晋·李密《陈情表》:“臣无祖母,无以至

  • 蓬间雀

    《庄子.逍遥游》:“斥鴳(鴳,音yàn,小雀)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对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鸟的飞行,生活在蓬蒿间的小雀无法理解,并进而采取

  • 沉衣中流

    魏仁浦河中沉衣立誓发达事。魏仁浦(911-969年)字道济,卫州汲县(今河南省北部)人。幼年丧父,家境十分贫寒。13岁时,母亲借来黄色细绢为他缝制了一件夏衣。他非常感慨,说:“我做儿子的不能供养老人,

  • 祝华呼嵩

    源见“华封三祝”、“嵩岳三呼”。借指歌颂太平盛世。明叶宪祖《寒衣记》四折:“杀尽了这些奸雄成一统,大家来祝华呼嵩。”

  • 二名不偏讳

    二名:指两个字的名字。偏:单个。 按照古代避讳的礼俗,对尊长的双字名,不可两字同说,但两字分说可以不避。这叫“二名不偏讳”。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名不偏讳”。郑玄注:“偏谓二名不一一讳也。孔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