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公田种秫

公田种秫

源见“陶令秫”。形容好酒乐饮,超脱免俗。宋苏辙《次韵分司南京李诚之待制求酒》:“公田种秫全抛却,坐客无毡谁与钱?”


【典源】 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 (陶潜) 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宋书·隐逸传》、《南史·隐逸传》、《晋书·隐逸传》亦载。

【今译】 晋代陶潜字渊明 (一说名渊明,字元亮),他在任彭泽县令时,公家田都让吏人种上高粱,好用来酿酒,他说:“我能常常饮酒得一醉,就足够了。”妻子坚持请求种粳稻,陶潜才下令让二顷五十亩种高粱,五十亩种粳稻。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喜酒好饮,超脱免俗。

【典形】 得秫、公田之黍、公田种秫、酿秫、彭泽田、秫田供麴糵、效陶种秫、有田唯种黍、渊明种秫、元亮秫、种秫作酒、五十亩种秫田、种秫好、无田供秫米、种秫田、访秫粳。

【示例】

〔得秫〕 明·袁宏道《寄杨敦初》之二:“闭门无不可,得秫更何求。”

〔公田之黍〕 唐·王维《送郑五赴任新都序》:“杜陵解印,时卖故侯之瓜;彭泽无官,讵有公田之黍。”

〔公田种秫〕 宋·苏辙《次韵分司南京李诚之待制求酒》:“公田种秫全抛却,坐客无毡谁与钱?”

〔酿秫〕 宋·范成大《寄题王仲显读书楼》:“一张复一弛,酿秫助歌啸。”

〔彭泽田〕 唐·杜甫《题郪原郭三十二明府茅屋壁》:“云散灌坛雨,春青彭泽田。”

〔秫田供麴蘖〕 宋·范成大《乾道癸已腊后二日》:“岂无菊径乐琴书,亦有秫田供麴糵。”

〔效陶种秫〕 宋·梅尧臣《阻风秦淮令狐度支寄酒》:“我今正得杯中趣,效陶种秫置心曲。”

〔渊明种秫〕 宋·张炎《蝶恋花·邵平种瓜》:“秦地瓜分侯已故。不学渊明种秫辞归去。”

〔元亮秫〕 唐·杜牧《许七侍御弃官东归》:“冻醪元亮秫,寒鲙季鹰鱼。”

〔种秫作酒〕 宋·苏轼《莫笑银杯小》:“犹将公田二顷五十亩,种秫作酒不种粳。”


猜你喜欢

  • 不饮盗泉

    《尸子》卷下:“〔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盗泉,古泉名,故址在今山东 泗水县东北,旧时以之喻不义之财物。后以“不饮盗泉”表示君子贤人回避邪恶,守身廉洁。《淮南子.说林训》:“曾子立廉,

  • 弓影浮杯

    同“杯弓蛇影”。明刘炳《鄱城归舟》诗:“弓影浮杯疑老病,鸡声牵梦动离愁。”其他 看到倒照在杯中的弓,疑是蛇在浮游。形容疑神疑鬼,自寻惊扰。明·刘炳《鄱城归舟》:“~疑老病,鸡声牵梦动离愁。”△用于描写

  • 九鸾钗

    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下:“咸通九年(唐懿咸通九年为公元八六八年),同昌公主出降。宅于广化里,赐钱五百万贯,仍罄内库宝货,以实其宅。至于房栊户牖,无不以珍异饰之。……又有瑟瑟幕、纹布巾、火蚕绵、九玉钗

  • 不讳之路

    《后汉书.安帝纪》:“闲令公卿郡国举贤良方正,远求博选,开不讳之路,冀得至谋,以鉴不逮。而所对皆循尚浮言,无卓尔异闻。”不讳之路,指直言敢谏无所避讳之路。《旧唐书.颜真卿传》:“君子难进易退……朝廷开

  • 彼自咏桧

    参见:咏桧

  • 不知牝牡

    源见“方皋相马”。表示不注意事物的表面现象。清 杨潮观《荀灌娘》:“那周伯伯呵,说咱是千里驹儿忒恁好,早瞒过他不知牝牡的九方皋。”

  • 中窾中会

    源见“庖丁解牛”。谓措置得当。清李颙《锡山语要》:”苟一物不格,则一理未明;一理未明,则临事应物,又安能中窾中会,动协机宜?”

  • 吕后望云

    《史记.高祖本纪》:“秦始皇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镇也)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高祖

  • 气傲心高

    气:气势;气质。傲:傲慢;看不起人。心:心思。高:高深。指气质傲慢,心思高深。允禵(īí题,1688-1755年),姓爱新觉罗,名允禵,是康熙皇帝第十四子。允禵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被封贝子(满

  • 家毡

    同“青毡故物”。宋刘仙伦《醉蓬莱.寿七十一》词:“折桂来秋,成名指日,家毡复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