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使臣星

使臣星

后汉书.李郃传》:“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至各州县观采风谣。使者二人当到益部,投郃候舍。时夏夕露坐……郃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后因称朝廷使者为“使臣星”。唐王维《送邢桂州》诗:“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典源】 《艺文类聚》卷一引 《李郃传》 曰:“公好天文之术,和帝遣使者观风俗,有二使向益州。夏月,郃露坐,问二人曰:‘君发京师,宁知二使何时发?’二人惊问曰:‘何以知之?’公指星曰:‘有二使星来向益部。’”《后汉书·方术列传·李郃传》:“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使者二人当到益部,投郃候舍。时夏夕露坐,郃因仰观,问曰:‘二君发京师时,宁知朝廷遣二使邪?’二人默然,惊相视曰:‘不闻也。’向何以知之。郃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故知之耳。’”

【今译】 后汉李郃,南郑人,精通天文星占之术,在县里任幕门候吏。汉和帝即位,派遣使者去各地视察民风,都是便服单行,分别前往州县。有两位使者前往益州 (今四川一带),走到南郑,往在馆舍里。当时正是夏天,夜里在院中乘凉,李郃问两人:“二位从京师来,知道朝廷派两位使者来吗?”两人惊愕,互相看了看说:“没听说,你怎么知道?”李郃指着天上的星说:“有两个使星向益州分野移动,因此我知道了。”

【释义】 后以此典借指朝廷使臣; 也用以借指入蜀的人。

【典形】 策马随星、二星、寒星伴使车、两星使、入蜀星、使车星、使臣星、使星、使者星、星车、星使、星是使、星文动九霄、星轺、驿骑如星、万里星随、流星汉使尊、星随使者车、使星鞍、两使车、星使双飞。

【示例】

〔策马随星〕 北周·庾信《周大将军赵公墓志铭》:“相风待赋,承露须铭,乘舟相日,策马随星。”

〔二星〕 唐·骆宾王《秋日饯麴录事使西州序》:“五日之趣,未淹兰籍之娱; 二星之辉,行照葱河之境。”

〔寒星伴使车〕 唐·李冶《寄校书七兄》:“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

〔两星使〕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二七九:“急报东方两星使,灵山吐溜为粮船。”

〔入蜀星〕 宋·苏轼《送家安国教授归成都》:“须烦凌云手,去作入蜀星。”

〔使车星〕 宋·范成大《送赵从善少卿将漕淮东》:“玉笋风标右汉廷,起家聊直使车星。”

〔使臣星〕 唐·王维《送邢桂州》:“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使星〕 宋·崔遵度《属疾》:“使星方屡降,客辖未容投。”

〔使者星〕 明·王世懋《送李太史元甫册封蜀藩》:“汉宫朝浥仙人露,益部宵占使者星。”

〔星车〕 清·赵执信《赠李生》:“待我乘星车,请子理烟棹。”

〔星使〕 唐·刘长卿《贾侍御自会稽使回》:“江上逢星使,南来自会稽。”

〔星文动九霄〕 宋·杨亿《梁舍人奉使巴中》:“紫垣遣使非常例,应有星文动九霄。”

〔星轺〕 元·萨都拉《和马伯庸》:“桂殿且留修月斧,银河未许度星轺。”

〔驿骑如星〕 唐·杜牧《闻开江相国宋下世》:“权门阴进夺移才,驿骑如星堕峡来。”


【词语使臣星】   汉语词典:使臣星

猜你喜欢

  • 塞鸿

    源见“雁足书”。喻传信使者。《聊斋志异.巩仙》:“道士笑曰:‘我世外人,不能为君塞鸿。’”【词语塞鸿】   汉语大词典:塞鸿

  • 东皋

    向阳的田野或高地,多指归隐后的耕地。《文选.阮嗣宗诣蒋公》:“方将耕于东皋之阳,输黍稷之税,以避当涂者之路。”又《文选.潘岳.秋兴赋》:“耕东皋之沃壤兮,输东稷之余税。”李善注:“水田曰皋,东者取其春

  • 仙令栽花

    同“河阳种花”。清陈维崧《秋霁.送江辰六之任益阳》词:“江山未老,又逢仙令栽花到。”

  • 兰艾难分

    兰:兰草。艾:艾草。比喻好的坏的难以区分。沈攸之,字仲达,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沈庆之从父兄子。少时孤贫,从沈庆之征讨四方,因军功官封龙骧将军。刘宋前废帝时,和宗越,谭金等人并受恩宠,升为右军将军

  • 狐朋狗党

    比喻勾结在一起的坏人或吃喝玩乐、不干正经事的朋友。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他那黑暗暗的藏,我须索紧紧的防。都是些狐朋狗党!”元 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呸,你不识羞,每日伴着些狐朋狗党,那个是

  • 那吒

    佛教神名,亦作“哪吒”。毗沙门天王的太子,三面八臂大力鬼王。宋代释赞宁《宋高僧传.道宣传》:“宣律师于西明寺夜行道,足跌前阶,有物扶持,履定无害,熟顾视之,乃少年也。宣遂问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

  • 桃李蹊

    源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吸引众人趋附的地方。唐杜甫《水宿遣兴奉呈群公》诗:“嶷嶷瑚琏器,阴阴桃李蹊。”【词语桃李蹊】   汉语大词典:桃李蹊

  • 将军标柱

    源见“马援铜柱”。谓颂立功边陲。元郑元祐《寄云南萧元帅》诗:“丞相渡泸先鬓白,将军标柱独心丹。”

  • 人微言轻

    本作“身轻言微”。指地位低下,其言论和主张不为人所重视。多用作自谦之词。宋代苏轼《杭州上执政书》:“轼已三奏其事,至今未报,盖人微言轻,理自当尔。”并列 地位低,言论不受重视。语本晋·袁宏《后汉书·孟

  • 海夫

    同“海畔逐臭夫”。王闿运《彭寿颐哀词》:“粪壤充帏,海夫之慕。”【词语海夫】   汉语大词典:海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