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众叛亲离

众叛亲离

意谓群众背叛,亲信远离,不得人心,处境非常孤立。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杀死了他的哥哥卫桓公,自立为君。而后为了转移国内不满情绪,又对外发动伐郑之役。当时,鲁隐公问大夫众仲,州吁能不能成功?众仲回答说:州吁对外用兵以求转移人民视线,只能更加失去群众。对内想缓和人心,结果必然是“众叛亲离”,他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出典】:

左传·隐公四年》:“公问于众仲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例句】: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公孙瓒传注》:“既乃残杀老弱,幽士愤怨,众叛亲离,孑然无党。”唐·陆贽《议汴州逐刘士宁状》:“伏以刘士宁昏荒暴慢,恶贯久盈。圣情爱人,久为含忍。亲离众叛,自取奔亡。”


并列 众人反对,亲信背离。形容不得人心,处境孤立。语出《左传·隐公四年》:“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柳建伟《都市里的生产队》:“挨到大队改称的时候,自家执政的人已走到~的末路。”△贬义。多用于描写由于自己的言行导致的孤立处境。也作“亲离众叛”、“众散亲离”。


解释众人反对,亲信背离。形容处境十分孤立。

出处左传·隐公四年》:“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庄公很喜爱小儿子州吁,因为州吁是自己非常宠爱的小妾生的。卫庄公对州吁的错误一味纵容而不加制止。庄公死后,州吁同父异母的哥哥继承了王位,即为卫桓公。后来州吁杀掉卫桓公,篡夺了王位。

后来州吁杀掉卫桓公,篡夺了王位。鲁国国君听说了这事,就问大臣众仲:“州吁能成功吗?”众仲回答说:“只听说用德行安定百姓,没听说用祸乱安定百姓的。用祸乱,就如同要理出乱丝的头绪,反而会弄得更加纷乱。州吁这个人,依仗武力而安于残忍。依仗武力就没有大众,安于残忍就没有亲信。大家背叛,亲信离开,就难以成功了。军事就像火一样,不去制止就会焚烧自己。州吁杀了他的国君,又暴虐地驱使百姓,不致力于建立德政,反而想通过祸乱来取得成功,就一定不能免于祸患。”

后来卫国大臣石碏设计将州吁骗到陈国,说服陈国国君将其抓住,交由卫国处理。卫国派去大臣,将州吁杀死在了陈国。

例句

失道者必然众叛亲离。


【词语众叛亲离】  成语:众叛亲离汉语词典:众叛亲离

猜你喜欢

  • 悬床

    同“悬榻”。元戴良《哭杨大章先生》诗之二:“许剑嗟何及,悬床事已非。”【词语悬床】   汉语大词典:悬床

  • 死而后已

    到死才停止。 表示尽献一切力量。语出《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魏书.李彪传》:“推名求义,欲罢不能,荷恩佩泽,死而后已。”严复《与梁任

  • 过车

    源见“斗酒只鸡”。谓过墓致祭或致敬。宋王十朋《刘府君挽词》之二:“剡水凄凉回棹速,毌丘恸哭过车凶。发扬门户胜他族,深羡公家有蔡邕。”清陈确《雒蜀论》:“尔日京师为之罢市,无不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

  • 西席

    清 梁章鉅《称谓录》卷八载:“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故师曰西席。”古人席次尚右,右为宾师之位,居西而面东。后尊称受业之师或幕友为“西席”。《红楼梦》二回:“知他正要请一西席

  • 鱼素

    同“鱼书”。元方回《赠吕肖卿》诗之三:“湓浦释鱼素,阳山杳雁程。”【词语鱼素】   汉语大词典:鱼素

  • 笑盐

    源见“咏絮”。谓长者与子侄辈吟咏唱和以相笑乐。宋范成大《藻侄比课五言诗因吟病中示之》之十二:“学业荒呻毕,欢悰隔笑盐。”【词语笑盐】   汉语大词典:笑盐

  • 生鱼釜中

    同“釜生鱼”。清吴嘉纪《范公堤行呈汪芾斯先生》诗:“烟火七里曰东淘,淘上儒生饥拾橡……官长自顾室何如?生鱼釜中游荡荡。”

  • 爪角

    指甲和角,比喻用以自卫的工具。《韩非子.解老》:“民独知兕虎之有爪角也,而莫知万物之尽有爪角也。”

  • 红泪

    苻秦方士王嘉《拾遗记》卷七“魏”:“文帝所爱美人姓薛,名灵芸……灵芸闻别父母,歔欷累日,泪下沾衣。至升车就路之时,以玉唾壶承泪,壶则红色。既发常山,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后称女子之泪为“红泪”,或

  • 谢家兰玉

    同“谢庭兰玉”。金元好问《五月十一日樗轩老忌辰追怀》诗:“秘阁图书疑外府,谢家兰玉记诸郎。”【词语谢家兰玉】   汉语大词典:谢家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