孥:本意是妻室儿女。这里用作动词,是株连妻室儿女。 犯罪的人,刑罚只及于他本人,并不牵连家属。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汉
源见“三宿恋”。僧人留宿三夜。谓时间较久而生爱恋之心。清丁日昌《子贞先生以诗索和已十五年不弹此调矣率尔呈政》诗:“浮屠三宿偶作缘,堂前问字无彭宣。”
《晋书.殷浩传.附蔡裔》:“蔡裔者,有勇气,声若雷震。尝有二偷入室,裔拊床一呼,而盗俱陨,故浩委以军锋焉。”晋朝蔡裔,有勇气,声音洪亮,如同雷震。一次有两个偷儿钻进屋中,蔡裔拍床,大吼一声,两个小贼都
源见“燕市悲歌”。吟唱悲壮之歌,抒发悲壮慷慨的情怀。宋陆游《遣怀》诗:“积愤有时歌易水,孤忠无路哭昭陵。”
源见“麟角㈡”。谦称学无所成。唐骆宾王《上齐州张司马启》:“学惭麟角,德类鸿毛。愧汗如浆,忧心如厉。”
源见“染指”。喻指非分的奢望。唐黄滔《谢试官》:“非敢染鼋,所希留马,干渎清严,下情不任惶惕屏营之至。”【词语染鼋】 汉语大词典:染鼋
事实与愿望相违背。三国魏嵇康《幽愤诗》:“顺时而动,得意忘忧。嗟我愤叹,曾莫能俦。事与愿逵,逵兹淹留。”也作“事与心违”。宋代欧阳修《纪德陈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诗:“貌先年老因忧国,事与心违始乞身。”
《旧唐书.郭子仪传》载:唐郭子仪有子八人,婿七人,皆朝廷重官。后因以“七子八婿”形容子、婿众多。明高明《琵琶记.蔡公逼试》:“我家中又没有七子八婿,只有一个孩儿,如何去得?”并列 形容子女众多。元·高
檄(xí席):古代用于征召、告示、声讨的文书。在马上写成檄文。形容思维敏捷、挥毫而就。又作“马前草诏”、“檄书倚马”。出自唐薛收事迹。薛收(601-603年)字伯褒,浦州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人。唐初
源见“方朔偷桃”。指东方朔。喻指长寿者。宋赵长卿《好事近.贺德远》词:“不羡八千椿,不羡三偷桃客。也不羡他龟鹤,一总为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