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世俗之情根据人的处境穷通而变冷变暖;人的面孔也随着对方地位的高低而变热变冷。 古代谚语。形容趋炎附势的世态人情。语出元.刘壎《隐居通议》卷二五:“盖趋时附势,人情则然,古今所同也。何责于薄俗哉?谚曰:‘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水浒全传》三七回:“宋江身边有的是金银财帛,自落的结识他们。住了半月之间,满营里没一个不欢喜他,自古道:‘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平妖传》一九回:“妈妈道:‘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爹爹没奈何,担着脸皮去告人,知道如何?’”《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俗语有云:‘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你当初有钱是个财主,人自然趋奉你;今日无钱,是个穷鬼,便不礼你。”也单引〔世情看冷暖〕。《二刻拍案惊奇.满少卿饥附饱飏》:“此时若肯雪中送炭,真乃胜似锦上添花。争奈世情看冷暖,望着那一个救我来?”


并列 趋炎附势,为世上之常情。《水浒传》37回:“宋江身边有的是金银财帛,自落的结识他们。住了半月之间,满宫里没有一个不欢喜他。自古道:‘~。’”△意为世人多估量对自己有多少好处来决定对人的态度。→世态炎凉 ↔生死不易


【词语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成语: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汉语词典: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猜你喜欢

  • 三鳣集

    《后汉书.杨震传》载:东汉杨震明经博览,屡召不应,有鹳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人谓蛇鳣为卿大夫服之象;数三,为三公之兆。后果位至太尉。后因以为登公卿高位的吉兆。宋司马光《赠太师文公挽辞》诗:“庭有三鳣集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这是孔子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时说的话。他说,仲由!我说的话你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算个聪明人。【出典】:《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昔者所进,今不知其亡

    亡:指去位。 过去所进用的人,到今天不知不觉都被罢免了。 表示人事的重大更迭。语出《孟子.梁惠王下》:“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宋史.王伯大传》:“徒见刚方峭直之士,昔者所进,今

  • 拉枯折朽

    同“摧枯拉朽”。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七:“虏骑去我军将近,遂释鞅会食,食罢,将战,伦举兵一鏖,如拉枯折朽。”见“摧枯拉朽”。【词语拉枯折朽】  成语:拉枯折朽汉语大词典:拉枯折朽

  • 车殆马烦

    形容旅途劳顿。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 “至黄昏乃归,车殆马烦,不胜困惫。” ●三国魏曹植《洛神赋》: “余从京师,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

  • 商山皓

    同“商山四皓”。唐李白《别韦少府》诗:“欲寻商山皓,犹恋汉皇恩。”【词语商山皓】   汉语大词典:商山皓

  • 霹雳手

    霹雳,疾雷声。用来形容才思敏捷,决断迅速的人。出自唐裴琰之的事迹。裴琰之,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唐高宗永徽年间曾任同州司户参军。刺史李崇义见他年轻,遂有轻视之心,故意把州中积年旧案数百件交给他来处

  • 菊花杯

    同“菊花酒”。唐孟浩然《和贾主簿弁九日登岘山》:“共乘休沐暇,同醉菊花杯。”【词语菊花杯】   汉语大词典:菊花杯

  • 子女玉帛

    《左传.僖公二三年》:“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子女玉帛”指人民和财物。后因以“子女玉帛”作为泛指财物、财产的典故。明.焦竑《玉堂丛语.识鉴》:

  •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艰:难。惟:为,是。 知道它并不难,实行它就难了。语出《书.说命中》:“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孔安国传:“言知之易,行之难。”唐.魏征《十渐不克终疏》:“语曰‘非知之难,行之惟艰;非行之难,终之斯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