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与人为善

与人为善

原指与人同做好事。后也用作善意帮助人或帮助人进步的意思。孟子说,子路这个人,一听到人家告诉他有过错就表示高兴,大禹听到有益的话,便向人拜谢。大舜比他们两个更伟大,他愿意跟别人一同行善,抛弃自己不对的,听从人家对的,乐于吸取别人的好处来行善。从他在下面种田、烧制陶器、打渔以至到作皇帝,没有不是从别人那里虚心学习来的。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其实,这也是帮助鼓励别人行善的好作风。所以君子的所作所为没有比跟别人一同行善更伟大的了。

【出典】: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例句】:

宋·程颐《伊川文集》3《论礼部看详状》:“夫与人为善,君子所乐;乱国之聘,夫子亦往。”


偏正 偕同别人一道做好事。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亦指赞助别人做好事。明·李贽《答耿司寇》:“某行虽不谨,而肯~;某等行虽端谨,而好以佛法害人。”现指善意帮助别人。凌晨《“女大学生宿舍”新篇》:“她们怀着一颗~,分忧解愁的心,分头认真写了回信。”△褒义。用于偕同、赞助别人做好事,或善意帮助别人。→为善最乐 助人为乐成人之美 ↔嫁祸于人 委过于人 迁怒于人 故入人罪 恶语中伤


解释与人:和别人一起。为善:做好事。本指同别人一起做好事。现在多用来指善意地帮助别人。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孟子教导自己的学生说:“孔子的学生子路,如果别人指出他的错误,他会非常高兴。大禹也是一样,如果听到对他有益的话,他就会拜谢人家。古代伟大的帝王舜更是了不起,他做好事时,不分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他摈弃自己的缺点,学习别人的长处,乐于从别人那里吸取优点来做有益的事。从他最早时耕田、种地、制陶、打鱼直到最后成为帝王,没有哪个时候不向别人学习。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做有益的事,就是和别人一起做有益的事。所以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和别人一道做有益的事。”

近义乐于助人

例句

老王总是与人为善,所以同事们都非常喜欢他。


【词语与人为善】  成语:与人为善汉语词典:与人为善

猜你喜欢

  • 窃香

    同“偷香”。《警世通言.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一夕东轩多少事,韩生虚负窃香名。”

  • 兄终弟及

    《公羊传.昭公二十二年》:“其称王子猛卒何?不与当也。不与当者,不与当父死子继,兄死弟及之辞也。”“兄终弟及”又称“兄死弟及”,原义是指兄长死后,由弟弟继承王位。据史书记载,商代王位的继承有传弟和传子

  • 犀火

    源见“犀照牛渚”。谓能洞察幽微之光。元傅若金《登岳阳楼》诗:“骊珠秋后冷,犀火夜深燃。”《玉娇梨》九回:“我小姐……一双识才的俊眼,犹如犀火。”【词语犀火】   汉语大词典:犀火

  • 患得患失

    旧指忧虑禄位之得失,今谓一味忧虑个人的利害得失。孔子说,鄙俗的人难道能同他一起共事吗?当他没有得到职位时,生怕得不着;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假如生怕失去,那就什么都可能干得出来。【出典】:《论语·阳货

  • 虎皮羊质

    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悦,见豹而战,忘其皮之虎矣。”比喻外强中干,虚有其表。明 范濂《云间据目抄》卷四:“水旱频仍,饥馑荐至。号称殷富者,以供输供役而十室九虚;策名缙绅者,以尚侈尚

  • 龙巾拭吐

    宋.刘斧《摭遗》:“(李白)曰:‘曾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授砚,力士抹靴,天子殿前,尚客走马,华阴县里,不得我骑驴?’”(曾慥《类说》卷三十四)李白失意游华山,骑驴打从华阴县衙经过,县令以为不敬,派

  • 两生

    《史记.叔孙通传》:“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汉高祖得天下,废除秦朝各种典章制度,群臣饮酒争功,醉舞失礼,高祖很讨厌也很苦恼。叔孙通为

  • 无案牍劳形

    案牍:指官府文书。 没有官府文书劳神伤身。 形容官闲事简,或“无官一身轻”。语出唐.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元.马致远《陈抟高卧》三折:“寡人与先生选一个闲散衙门,除一个

  • 改玉改步

    《左传.定公五年》:“季平子行东野,还,未至。丙申,卒于房。阳虎将以玙璠敛,仲梁怀弗与,曰:‘改步改玉。’”杜预注:“昭公之出,季孙行君事,佩玙璠祭宗庙。今定公立,复臣位,改君步,则亦当去玙璠。”后因

  • 望王孙

    源见“芳草王孙”。谓望远思人。唐韦蟾《梅》诗:“谁知南陌草,却解望王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