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不疑诬金

不疑诬金

指直不疑被冤诬盗金之故事。后以此典称赞人能宽容忍让;或指人遭诬蒙冤。直不疑,西汉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汉文帝时任郎(帝王侍从)官。有一次,与他同住的一个人告假回家,误将另外一个人的金带走。金主人发觉后,胡乱猜疑是直不疑所偷,直不疑立即承认偷金,并向金主人道歉,又去买金偿还。以后那个告假人返回,归还了他误带走的金,金主人恍然大悟,感到冤诬直不疑,非常惭愧。直不疑因此被称赞为德行仁厚之长者。此典又作“直生取疑”、“偷金”、“金有误持”、“直氏偷金枉”、“同舍持金”。

【出典】:

史记》卷103《万石张叔列传·直不疑》2770页:“直不疑者,南阳人也。为郎,事文帝。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同舍郎金去。已而金主觉,妄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金偿。而告归者来而归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惭,以此称为长者。”

【例句】:

南朝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远则直生取疑于盗金,近则伯鱼被名于不义。” 唐·杜甫《赠裴南部》:“人皆知饮水,公辈不偷金。” 唐·柳宗元《弘农公以硕德伟材》:“璧非真盗客,金有误持郎。” 唐·刘长卿《按覆后归睦州》:“直氏偷金枉,于家决狱明。” 清·唐孙华《哭姜编修西溟》:“比邻窃铁真无罪,同舍持金别有郎。”


【典源】《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塞侯直不疑者,南阳人也。为郎,事文帝。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同舍郎金去,已而金主觉,妄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金偿。而告归者来而归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惭,以此称为长者。”《汉书·直不疑传》亦载。

【今译】 汉代直不疑,南阳人,汉文帝时任郎官。一次,与他同住的人告假归家,误将别人的金带走。金主发觉后,无端猜疑是直不疑所为,直立即承认道歉,买金偿还。后告假人返回归还其金,金主非常惭愧。直不疑因此被称为长者。

【释义】 后以此典称人宽容忍让; 或指遭诬蒙冤。

【典形】 不疑诬金、金有误持、同舍持金、偷金、直生取疑、直氏偷金枉。

【示例】

〔不疑诬金〕 明·唐寅《百忍歌》:“不疑诬金欺也忍,张公九世百般忍。”〔金有误持〕 唐·柳宗元《弘农公以硕德伟材》:“璧非真盗客,金有误持郎。”

〔同舍持金〕 清·唐孙华《哭姜编修西溟》:“比邻窃铁真无罪,同舍持金别有郎。”

〔偷金〕 唐·杜甫《赠裴南部》:“人皆知饮水,公辈不偷金。”

〔直生取疑〕 南朝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远则直生取疑于盗金,近则伯鱼被名于不义。”

〔直氏偷金枉〕 唐·刘长卿《按覆后归睦州》:“直氏偷金枉,于家决狱明。”


猜你喜欢

  • 恩同再造

    再造:再生。恩德同再生一样。《宋书.王僧达传》:“内虑于己,外访于亲,以为天地之仁,施不期报,再造之恩,不可妄属。”《镜花缘》二五回:“此时难得伯伯到此,务望垂救!倘出此关,不啻恩同再造。将来如有出头

  • 无双士

    同“国士无双”。宋黄庭坚《东观读未见书》诗:“诏许无双士,来观未见书。”

  • 夏姬灭国

    《国语.楚语上》:“昔陈公子夏为御叔娶于郑穆公,生子南。子南之母乱陈而亡之,使子南戮于诸侯。庄公既以夏氏之室赐申公巫臣,则又畀之子友,卒于襄老……恭王使巫臣聘于齐,以夏姬行,遂奔晋。”春秋时,郑穆公女

  • 结舌钳口

    见“结舌杜口”。宋·李纲《答宾劳》:“今子奋身寒苦,遭世隆昌,历金门,上玉堂,载笔螭坳,日侍清光,曾不能~,循默自守。”【词语结舌钳口】  成语:结舌钳口汉语大词典:结舌钳口

  • 椒举班荆

    源见“班荆道故”。指伍举、声子相遇话旧事。清钱谦益《咸子诗序》:“少壮为诸生时,流观经史,每及椒举之班荆、绕朝之赠策、荆 高 燕市之饮泣、孙 刘狼石之坐语、越石《扶风》之歌、步兵 广武之叹,辄为引觞击

  • 感虎渡河

    《后汉书.儒林传》:“刘昆……举孝廉,不行,遂逃,教授于江陵。光武闻之,即除为江陵令。时县连年火灾,昆辄向火叩头,多能降雨止风。征拜议郎,稍迁侍中、弘农太守。先是崤、黾驿道多虎灾,行旅不通。昆为政三年

  • 陈公井中辖

    同“陈遵投辖”。宋孙觌《小园春事》诗之二:“不妨暂柅故人车,大似陈公井中辖。”

  • 山阳息马

    源见“归马放牛”。谓停止用兵。北周庾信《又移齐河阳执事文》:“实谓上方销剑,山阳息马,过兹御客,或慢重扃。”

  • 染鼎

    源见“染指”。指尝味。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二:“大虾蟆名曰石撞,乡人贵重之,世南亦尝染鼎,其味乃巨田鸡耳。”【词语染鼎】   汉语大词典:染鼎

  • 鸡犬丰中市

    源见“鸡犬识新丰”。借指安宁有序的生活环境。唐元稹《后湖》诗:“朝餐布庭落,夜宿完户枢……鬻者自为鬻,酤者自为酤。鸡犬丰中市,人民岐下都。”【词语鸡犬丰中市】   汉语大词典:鸡犬丰中市